今年3月31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榮獲2014年愛明諾夫獎。由於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他成為愛明諾夫獎自1979年設立以來的第46位得主,同時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施一公1989年從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後赴美深造,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後來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是該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2008年初,施一公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條件,全職回清華大學工作。“作出回國的決定,只用了一個晚上。很多人認為我瘋了。連我在美國的親戚都覺得我腦筋有問題。”
  “就科研環境來講,國內大學目前還無法與普林斯頓比肩,但回國就是出於一種特別朴素的感情,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他說。
  施一公說,中國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改進,從科教體制到大學教學和科研水平,相對於美國一流大學還有相當差距。比較起在美國,我覺得我回來以後可以對清華、對國家有更多的回饋,這種成就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許多國外科學家認為,施一公會帶動一流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工作。中國大學的教授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需要一大批國際性的大師級人物來領銜。這種現象被媒體稱為“施一公效應”。
  回到清華的施一公比在普林斯頓時工作更加“玩命”。他沒有節假日,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夜裡兩三點,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4個多小時。他在細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機器組裝及調控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開展研究,取得世界矚目的重要原始創新成果。
  比如,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解析了細胞凋亡小體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與老年痴獃症直接相關的早老素原核同源蛋白的晶體結構。他和團隊的科研成果不僅清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基於該研究的一項專利成果已被轉化為治療癌症的新藥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在科研工作的同時,施一公實踐著“育人”這一歸國的首要目標。他為學生講授《生命科學的邏輯與思維》、《生命科學前沿》等課程,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
  目前,他已培養博士生10餘人,在讀博士生有30餘人。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創造自由探索的寬鬆氛圍,特別註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造就創新型人才。他重要科研論文的第一作者基本是年輕的博士生,多位研究生獲得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等。
  施一公傾力於學生的學術成長,用自己的經歷激勵學生追求卓越,勇於擔當,將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他的育人情懷和辛勤付出得到學生們的認可,兩次高票當選“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
  身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積極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大力提升清華大學生命學科水平,幾年來,先後將70名世界範圍的優秀人才引進到清華全職工作。同時,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準聘長聘制度,進一步嚴格學術標準,激發人才活力。
  這些舉措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清華生命科學人才的佈局和質量,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稱號的顏寧等一批優秀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產生出一批受到國內外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廣泛關註的重要研究成果。2009年至今,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院教師已在CNS上發表了20多篇論文,先後有兩項成果被美國《科學》“年度十大進展”重點引用。
  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邁向世界一流奠定了堅實基礎。在2010年生命學科的國際評估中,由世界一流學者組成的專家組指出,清華大學生命學科總體發展態勢很好,其中結構生物學學科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清華生命學科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名列全國第一。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原標題:作出回國的決定,只用了一個晚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59pzxf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